党性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。通常有两种解读和语用,一是组织层面,指政党的性质及本质属性;二是个体层面,指党员个人应具有的品性、品德。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。“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。”党章明确规定:“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,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,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,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,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...
“党性教育”中所谓的“党性”,显然指的是第二层含义(党员个人应具有的品性、品德)。党性教育就是党的组织通过教育、管理和监督,使全体党员认同党的理想信念宗旨,自觉地为之奋斗牺牲,进而形成一系列优秀的品性、品德。
人的优秀品质有多种来源,理想信念只是其中之一。并非所有的优秀品质都可称之为党性。如人的事业心、责任心及担当精神,就可能与其性格、气质及成长环境有关。当然,一个人的道德高尚、品质优秀,有助于他(她)接受共产党的主张,坚守理想信念,进而生成坚强的党性。
党性的概念,具有比较明确的内涵和相对模糊的外延。其内涵是,共产党人因确立了理想信念而形成的优秀品质。没有理想信念,没有信仰,就谈不上党性。而党性的外延则随不同时期党组织对党员的要求而有所不同。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,不同历史时期,评价党员干部德才的标准是不同的。“现在,我们提出政治上靠得住、工作上有本事、作风上过得硬、人民群众信得过等具体要求,突出了好干部标准的时代内涵。” 换句话说就是,信...
信仰是将个人有限的生命与某种绝对价值相联系,从而满足自我的超越性需求,获得人生的终极意义。在现实生活中,信仰有三种常见形态:宗教信仰、政治信仰、社会信仰。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政治信仰组织。我们信仰马克思主义,人民是我们心目的“上帝”,我们的最终理想是建立人间“天堂”,让所有的人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。中国共产党人坚信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,只要团结起来不懈奋斗,“英特纳雄耐尔就一...
人性是人类有别于其他物种的本质特性,即人类独有的其他物种均不具备的属性,并由此决定了人类与其他物种的根本不同。与动物包括高等动物比,人类最大的不同,一是人的社会性,二是自觉的能动性。 人的两种属性之间存在矛盾:人不能离开社会而生活,因而难免与他人、与集体、与社会发生利益冲突。面对客观存在的利益冲突,许多人趋利避害,像动物一样,本能性地选择优先满足和保护自己。但古往今来,各个民族都有一批...
共产党员具备坚强党性的表现:目光远大,立场坚定,胸中始终有一个大目标。脚踏实地,努力工作,认真完成党组织交与的各项任务。公而忘私,先人后己,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。关心组织,关心同志,积极做好党的宣传和组织发展工作。严守纪律,清正廉洁,敢于同损害党的事业的错误言行做斗争。见义勇为,奋不顾身,关键时刻能够为理想牺牲个人的一切。
信仰的形成存在量变与质变的规律。佛教将其概括为“顿悟”与“渐悟”。认为一个人长期修证佛法,功夫积累到一定程度,常会因某一偶发事件或偶然因素而恍然大悟,进而修成“正果”。细读中国革命历史,会发现许多共产党人的成长符合这一规律。 “悟”是指一个人认识和感情的深刻变化。从认识上说,顿悟是认知的一种“跃升”。人们学习知识有一个累积的过程,开始阶段各种知识分别贮存,互不相关。突然有一天,认知产生...
现实环境、政治生态对党员有直接影响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控制环境就能够控制人,改变环境就可以影响人、改变人。可是环境特别是直接影响人的社会环境,又由人构成、由人创造。所以,应当将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人的主观世界结合起来。落实到党性教育上,就是既重视思想教育的引领作用,又承认现实环境对党员的直接影响。在加强教育和塑造环境方面,要同时发力、同向发力。 环境可分大环境、小环境。大环境能影响小环境,...
当前党性教育的工作思路是:把握信仰形成的一般规律,分析新形势下帮助人们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遇到的新情况、新问题,研究具体的解决办法。党性教育的重点、难点,在于引导学员将所学道理付诸实践。因为只有反复实践,同时不断给予正反馈,才能真正帮助人们坚定信仰。 由此,我们提出党性教育的1.0版、2.0版、3.0版。党性教育的1.0版——学员深受感动;党性教育的2.0版——学员受到强烈触动,思想转变...
党性教育课是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,通过有选择地向被教育者传递信息,帮助后者增强理想信念,明确行为规范。本质上是一种有目的、有计划的集中催化。 影响党性教育催化效果的四个因素是:催化者、催化对象、催化物和催化环境(时间空间)。党性教育作为催化过程,通常包括五个环节:知晓、打动、理解、认同、践行。其中,践行最为重要。
课程设置方面,要有总体构想。应该是精心设计的、色香味俱全的精神大餐,而不是拼凑的“折子戏”。为此,要考虑与前后课程相衔接,渐入佳境,留有余味。内容安排方面,要把握五对关系:讲历史与讲现实——怎样坚持问题导向;讲道理与讲故事——人的两种决策模式;讲事件与讲人物——党性凝聚在人物中;讲大事与讲细节——怎样运用史料;正面讲与反面驳——如何化腐朽为神奇。教学方法方面,开展研讨式、案例式、模拟式、...
感动产生动力,疑惑形成阻力。以往党性教育大都从正面讲道理,强调党员干部应该如何。可现实生活中,有许多客观因素让他们难以按这些要求去做。很可能教育搞得越成功,党员干部心里越纠结。 导致党员干部思想纠结的困惑主要有:对理想信念问题想不明白,所以干脆不去想它;信心不足,认为个人再努力也无济于事,“深深的无力感”;思想标准不高,比上不足,比下有余,自我感觉良好;原则上也知道该怎么做,可遇到具体...
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、建设、改革的长期实践中,不仅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,还总结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思想,成为党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指导实践的宝贵财富。 所谓红色管理就是指共产党的管理,如果下一个比较严格的定义,那就是: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几代中国共产党人,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,用马克思主义加以改造,在治党、治军、治国理政的成功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管理思想。 红色管理...
红色管理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四点: (1)系统完整。红色管理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治党、治军、治国宝贵经验的概括总结,既有理论又有实践,既有正确的方针原则,又有具体的方法工具,是层层递进,相互衔接的一整套东西,可以为实际管理工作提供全方位的指导。 (2)根基深厚。红色管理有两个深厚的基础,一是理论基础,它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,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,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本...
红色管理完整的理论体系,主要包括:管理哲学、管理理论、管理方法、领导艺术等四方面的内容。 管理哲学主要解决领导者的思想方法和精神境界问题。红色管理的哲学基础就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——实事求是与群众路线,以及由此展开的一系列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。 管理理论主要揭示管理工作的基本规律,回答“为什么”的问题。红色管理的经典之作就是毛泽东的领军之道和用兵之法。可分别对应于现代管理学中的经营理论和...
在长期管理实践中,一代代共产党人所创造的好方法,总结出的新经验,可谓数不胜数。所以,讲红色管理方法,无法求全,只能列举。 以领军之道为例。毛泽东带兵有两大招法——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。与之相对应,形成了抓思想建设和抓组织建设两套方法。 思想建设的常用方法包括:理念灌输的方法、谈心沟通的方法、心理辅导的方法、自我修养的方法、控制舆论的方法、塑造氛围的方法、培养典型的方法、使用骨干的方法、...
在改革开放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,学习红色管理可以帮助广大年轻人特别是年轻党员,接受马克思主义世界观,坚定理想信念。现在的年轻人注重实际,要使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,首先得让他们感到马克思主义有用、管用,可以帮助自己解决实际问题。红色管理明显具备这一功能。 当前,越来越多的企业家、管理者,对红色管理及其理论基础——马克思主义、毛泽东思想,产生了浓厚兴趣。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是真理...
红色管理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其根基深厚,内容丰富,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,而且体现在可以帮助当代管理者解决许多实际难题上。例如: (1)企业文化问题。目前国内稍有规模的企业,都比较重视文化建设。许多企业不惜重金请来管理咨询公司,为自己量身打造文化理念,印制精美的文化手册,大张旗鼓地搞宣贯。可忙活一段时间后,效果并不理想。企业文化似乎只是口号,并没有被广大员工真正认同。要解决企业文化落地问题,还...
因为管理主要是管人,而人与机器、与动物最大的不同,在于人有意识,有目的性,能够自觉地为实现个人意愿而行动。不仅单个人的行为有目的,由人构建的组织也有目的,或者说有其宗旨。所有的组织都是为实现自身宗旨而组建的。当然,各组织的宗旨有所不同。有的是为实现领导者个人意愿,有的追求组织成员共同利益。离开了宗旨,管理理论便缺了“魂”,像是一些方法、工具的堆积。 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各种组织讲管理,首...
所谓信仰就是将自己有限的生命与某种具有绝对价值的、超越性的东西联系起来,并从中获得人生的意义。宗教是常见的信仰之一。除宗教外,其他一些具有某种绝对价值的、超越性的东西,也可以成为人们信仰的对象,并由此形成各种政治信仰、社会信仰。人民就是一个超越性的概念。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唯一宗旨,是毛泽东为我军官兵指出的一种价值追求。战争年代,我军的战斗力主要来自这一信仰。这就是将红色管理称为基于...